首页 考试大纲 详情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
发布日期: 2021-10-22 09:05:55 作者: qidaedu 来源: 广东省自学考试办公室 查看: 1900

目 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编 词学论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二编 唐五代名家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三编 北宋名家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四编 南宋名家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附录 题型举例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学习本课程需要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同的是,它是以具体词家、具体词作的研读与学习为中心。
《唐宋词研究》使用的教材为《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彭玉平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本课程重点:首先是掌握第一编:词学论略,理解词的名称、起源、体性、体制、风格等问题。在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重点掌握李白、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的作品及相关问题。在第三编:北宋名家词,要重点掌握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的作品及相关问题。在第四编:南宋名家词,重点掌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的作品及相关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 词学论略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用的词的名称,了解词的各种名称的由来。理解“诗馀”说与“倚声”说。
2.掌握词的起源,重点掌握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
3.理解词的体性的种种说法,深刻理解“词为艳科”说、“要眇宜修”说以及词心、词境的概念。
4.熟悉词的体制。
5.理解关于词的风格的几种说法。
本编重点:关于词的名称的几种说法、词的体性的概念。
本编难点:词的体性的概念以及几种说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词名释例
1.曲子、长短句、诗馀三种主要异称。
2.曲子与音乐的关系。
3.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4.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5.“长短句”的提出。
6.“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
7.关于“诗馀”的四种解释。
8.“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9.“诗馀”的内涵。
10.“倚声”的体制特点。
第二章 词的起源
1.诗词同源说。
2.词源《诗经》说。
3.隋代初唐说。
4.六朝乐府说。
5.六朝浮艳说。
6.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词的体性
1.音乐系统:燕乐。
2.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胡乐、俗乐、清乐。
3.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4.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
5.王国维提出词的体制特点是“要眇宜修”。
6.宋代词人占籍最多的四个省份。
7.境界说的渊源。
8.“胡夷里巷之曲”
9. 胡云翼的“词为艳科”。
10.王国维的“要眇宜修”。
11.张炎的“清空”说。
12.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
13.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四章 词的体制
1.任中敏对词体的分类。
2.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
3.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
4.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5.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区别。
6.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7.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阙、歇拍、过片、重头、煞拍等。
第五章 词的风格
1.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的感知。
3.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
4.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
5.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6.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 词名释例
1.词的主要三种异称。
2.长短句的提出以及与句式的关系。
3.“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与它的四种解释。
4.“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其体制特点。
第二章 词的起源
1.词的起源的六种说法。
2.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词的体性
1.词调与音乐的关系。“胡夷里巷之曲”的含义。
2.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
3. 胡云翼“词为艳科”。
4.王国维的“要眇宜修”的含义。
5.境界说的渊源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含义。
6.张炎的“清空”说。
7.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
第四章 词的体制
1.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
2.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
3.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4.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5.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
第五章 词的风格
1.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以及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
3.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4.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
(四)考核要求
第一章 词名释例
1.识记:曲子、长短句、诗馀含义;“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诗馀”的四种解释;“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2.领会:曲子与音乐的关系;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3.简单应用: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第二章 词的起源
1.识记: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2.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词的体性
1.识记:燕乐;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
2.领会: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3.简单应用:“词为艳科”、“细美幽约”、“要眇宜修”、“词心词境”说、张炎的“清空”说。
4.综合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四章 词的体制
1.识记: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2.领会:任中敏对词体的分类。
3.简单应用:对具体词作体制的区分;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4.综合应用:词的体制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区别。
第五章 词的风格
1.识记: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的提出者,具体的含义;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
2.领会: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3.简单应用:对具体词作风格的认识与感知。
4.综合应用: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的感知;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第二编 唐五代名家词
-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编是唐五代名家词,涉及词家20位,作品59篇。通过学习需要掌握如下知识:
1.背诵一定的重要篇目。
2.理解作品。
3.掌握词家的艺术特点。
4.掌握分析词家作品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 课程内容
1.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表现女性之美的艺术手法。
2.李 白:“百代词曲之祖”;王国维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评价。
3.张志和:《渔歌子》的别名;与颜真卿唱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的创作主题。
4.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的创作地点及背景;文学史上依曲拍填词的最早记录;拟人手法的运用。
5.白居易:《忆江南》写的江南总体“风景”;《长相思》(汴水流)的作者。
6.温庭筠:关于作者的知识点(名、字、籍贯);花间词派;《花间集》;《菩萨蛮》(小山重叠)词的艺术特色;张惠言对“照花前后镜”等四句的评论以及对温庭筠词的总评;《更漏子》(柳丝长)中的对比手法;《菩萨蛮》(水精帘里)中意象安排的凌乱与有序;《菩萨蛮》(玉楼明月)心理描写的特色;《梦江南》(梳洗罢)以“望”字统摄全词景象。
7.皇甫松:陈廷焯、李冰若对其词风的总体评价;《采莲子》(菡萏香连)采莲过程的细节描写理解其中采莲女子形象。
8.韦 庄: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字、籍贯);词集《浣花集》;“温韦”并称的含义;韦庄词总体上以客观叙事为特色;《菩萨蛮》(洛阳城里)中“洛阳才子”的指称;《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为联章词;《菩萨蛮》(如今却忆)艺术构思方法;《思帝乡》(春日游)塑造的女性新形象;《荷叶杯》(记得那年)、《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的叙事性和客观性。
9.李存勗:《忆仙姿》为《如梦令》别名。
10.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写吴越兴亡的历史及其词境特点。
11.毛文锡:《甘州遍》(秋风紧)写边塞风光,开北宋边塞词先声。
12.牛希济:《生查子》;理解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3.欧阳炯:《花间集序》的作者;《南乡子》(画舸停桡)描写的南方风情。
14.和 凝:雅号“曲子相公”;词集《红叶稿》。
15.顾 夐:理解: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及王士祯评价。
16.孙光宪:与温庭筠、韦庄三足鼎立;著有《北梦琐言》;《花间集》中收录词人传世作品最多理解《浣溪沙》(蓼岸风多)的写景特色;掌握《谒金门》(留不得)气骨健朗的风格特征。
17.李 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以楚王、神女之事为中心;《南乡子》十七首所歌咏的都是粤东的风土人情理解《南乡子》(秋雨联绵)的空灵特点。
18.冯延巳:作者相关知识(字、籍贯),在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词集《阳春集》;王国维评其词“堂庑特大”;元宗与冯延巳关于各自名句的问答;掌握冯词《鹊踏枝》(秋入蛮蕉)的意象特点,《鹊踏枝》(庭院深深)的写景特点,理解《南乡子》(细雨湿流光)以春草喻恨,《鹊踏枝》(六曲阑干)的寄托特征,《鹊踏枝》(谁道闲情)描写的感情的意境;理解其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出处及其艺术特点。
19.李 璟:“南唐二主”的称呼;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理解王国维评“菡萏香销翠叶残”二句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20.李 煜:作者相关知识(字、号、籍贯);王国维对其作品的评价;理解其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分析其名作《清平乐》(别来春半)情景相生相合的特点,《玉楼春》(晚妆初了)描写多种感觉的复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体现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特点,《虞美人》(春花秋月)以三重对比表现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
- 考核知识点
1.李 白:“百代词曲之祖”;王国维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评价。
2.张志和:《渔歌子》的别名;与颜真卿唱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的创作主题。
3.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的创作地点及背景;文学史上依曲拍填词的最早记录;拟人手法的运用。
4.白居易:《忆江南》写的江南总体“风景”;《长相思》(汴水流)的作者。
5.温庭筠:关于作者的知识点(名、字、籍贯);花间词派;《花间集》;《菩萨蛮》(小山重叠)、《更漏子》(柳丝长)、《菩萨蛮》(水精帘里)、《菩萨蛮》(玉楼明月)、《梦江南》(梳洗罢)。
6.皇甫松:陈廷焯、李冰若对其词风的总体评价;《采莲子》(菡萏香连)。
7.韦 庄: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字、籍贯);词集《浣花集》;“温韦”、《菩萨蛮》(洛阳城里)、《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菩萨蛮》(如今却忆)、《思帝乡》(春日游)、《荷叶杯》(记得那年)、《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
8.毛文锡:《甘州遍》(秋风紧)写边塞风光,开北宋边塞词先声。
9.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0.欧阳炯:《花间集序》的作者;《南乡子》(画舸停桡)。
11.顾 夐:《诉衷情》。
12.孙光宪:与温庭筠、韦庄三足鼎立;著有《北梦琐言》;《花间集》中收录词人传世作品最多;《浣溪沙》(蓼岸风多、《谒金门》(留不得)。
13.李 珣:《巫山一段云》、《南乡子》的粤东的风情。
14.冯延巳:作者相关知识(字、籍贯),在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词集《阳春集》;王国维评其词“堂庑特大”;元宗与冯延巳关于各自名句的问答;掌握冯词《鹊踏枝》(秋入蛮蕉)、《鹊踏枝》(庭院深深)、《南乡子》(细雨湿流光)、《鹊踏枝》(六曲阑干)、《鹊踏枝》(谁道闲情);理解其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15.李 璟:“南唐二主”的称呼;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理解王国维评“菡萏香销翠叶残”二句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16.李 煜:作者相关知识(字、号、籍贯);王国维对其作品的评价;掌握《清平乐》(别来春半)、《玉楼春》(晚妆初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
- 考核要求
1.李隆基
(1)简单应用:《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如何表现女性之美的。
2.李 白
(1)识记: “百代词曲之祖”的具体内涵、.萧史与弄玉的典故。
(2)领会:王国维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评论。
3.张志和
(1)识记:《渔歌子》的别名、与颜真卿唱和、渔父与张志和的关系。
(2)简单应用:《渔歌子》(西塞山前)的创作主题。
4.刘禹锡
(1)识记:《忆江南》(春去也)的创作地点及背景,文学史上依曲拍填词的最早记录。
(2)简单应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5.白居易
(1)识记:《忆江南》写的江南总体“风景”,写杭州的苏州的重点,《长相思》(汴水流)的作者。
(2)综合应用:《忆江南》组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6.温庭筠
(1)识记:名、字、籍贯、词集名,花间词派鼻祖。
(2)领会:张惠言对“照花前后镜”等四句的评论,张惠言对温庭筠词的总评。名句:“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3)简单应用:《菩萨蛮》(小山重叠)词的艺术特色。《更漏子》(柳丝长)中的对比手法《河传》词牌的首创及声韵特点。
(4)综合应用:《菩萨蛮》(水精帘里)中意象安排的凌乱与有序;《菩萨蛮》(玉楼明月)心理描写的特色;《梦江南》(梳洗罢)以“望”字统摄全词景象。
7.皇甫松
(1)识记:李冰若对其词风的总体评价。
(2)简单应用:《采莲子》(菡萏香连)中采莲女子形象。
(3)综合应用:《梦江南》(兰烬落)(楼上寝)二词的异同。
8.韦 庄
(1)识记:字、籍贯、词集名、“温韦”并称、《菩萨蛮》(洛阳城里)中“洛阳才子”的指称。《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为联章词。
(2)领会:韦庄词总体上以客观叙事为特色。《菩萨蛮》(人人尽说)中江南之“好”。
(3)简单应用:《菩萨蛮》(如今却忆)用“忆”来构思全篇。《思帝乡》(春日游)塑造的女性新形象。
(4)综合应用:《荷叶杯》(记得那年)、《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的叙事性和客观性。
9.李存勗
(1)识记:《忆仙姿》为《如梦令》别名。
10.薛昭蕴
(1)识记:《浣溪沙》(倾国倾城)写吴越兴亡的历史。
(2)简单应用:《浣溪沙》(倾国倾城)的词境特点。
11.毛文锡
(1)识记:《甘州遍》(秋风紧)写边塞风光,开北宋边塞词先声。
12.牛希济
(1)识记:《临江仙》七首分咏七个深化传说中的女神故事。
(2)领会: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3.欧阳炯
(1)识记:作有《花间集序》。
(2)简单应用:《南乡子》(画舸停桡)描写的南方风情。
14.和 凝
(1)识记:雅号“曲子相公”、词集名。
(2)简单应用:《江城子》(竹里风生)的心理描写特点。
15.顾 夐
(1)识记:王士祯评《诉衷情》“换我心”三句为“透骨情语”。
(2)领会: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16.孙光宪
(1)识记:著有《北梦琐言》、《花间集》中收录词人传世作品最多,与温庭筠、韦庄三足鼎立。
(2)领会:风格气骨健朗,欧阳修称之为“陡笔”。
(3)简单应用:《浣溪沙》(蓼岸风多)的写景特色。《谒金门》(留不得)气骨健朗的风格特征。
17.李 珣
(1)识记:别称“李波斯”。《南乡子》十七首所歌咏的都是粤东的风土人情。《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以楚王、神女之事为中心。
(2)简单应用:《南乡子》(秋雨联绵)的空灵特点。
18.冯延巳
(1)识记:字、籍贯、词集名、在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王国维评其词“堂庑特大”,其词着力描写感情的意境。
(2)领会:《南乡子》(细雨湿流光)以春草喻恨。“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3)简单应用:《鹊踏枝》(秋入蛮蕉)的意象特点;《鹊踏枝》(庭院深深)的写景特点。
(4)综合应用:《鹊踏枝》(谁道闲情)描写的感情的意境;《鹊踏枝》(六曲阑干)的寄托特征。
19.李 璟
(1)识记:与后主合称“南唐二主”。
(2)领会:“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3)简单应用:王国维评“菡萏香销翠叶残”二句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20.李 煜
(1)识记:字、号、籍贯。《菩萨蛮》(花明月暗)相传为小周后而作。“沈腰”、“潘鬓”的典故。
(2)领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简单应用:《清平乐》(别来春半)情景相生相合的特点。
(4)综合应用:《玉楼春》(晚妆初了)描写多种感觉的复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体现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特点;《虞美人》(春花秋月)以三重对比表现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
第三编 北宋名家词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编是北宋名家词,涉及词家19位,作品80篇。通过学习需要掌握如下知识:
1.背诵一定的重要篇目。
2.理解作品。
3.掌握词家的艺术特点。
4.掌握分析词家作品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二)课程内容
1.潘 阆:《潘阆咏潮图》。《酒泉子》(长忆观潮)先写观潮盛况,后写弄潮技艺。
2.寇 准: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踏莎行》(春色将阑)心理描写的特色。《踏莎行》(春色将阑)描写静的境界。
3.林 逋: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处与含义。《疏影》、《暗香》词调的来源。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首“咏春草绝调”。
4.柳 永:原名、改名、字、别号、籍贯、词集名。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氏家法。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出处与含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喻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之句。《浪淘沙慢》(梦觉)的结构方式。《戚氏》词调起源、字数。《望海潮》(东南形胜)以“形胜”、“繁华”四字为通篇主旨。《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乐章集》中能考订作年最早的一首词。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的柳永词句。《雨霖铃》(寒蝉凄切)以“赋”的手法描写离别情景。《蝶恋花》(伫倚危楼)的创作主题。《定风波》(自春来)塑造的有个性的思妇形象。《迷仙引》(才过笄年)的创作主题。《夜半乐》(冻云暗淡)近似一篇山水游记。《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杭州的城市风物。
5.范仲淹:欧阳修称“穷塞主之词”。《苏幕遮》(碧云天)的写景特色。《渔家傲》(塞下秋来)描写边塞风情。
6.张 先:张三中、张三影。陈廷焯称张先词为“古今一大转移”。掌握名句“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与“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7.晏 殊:字、谥号、籍贯、词集名、“北宋倚声初祖”。被王国维喻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中境界的词句。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分析《破阵子》(燕子来时)塑造的农家少女形象。
8.宋 祁:刘熙载称其词为“宋初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9.欧阳修:字、号、籍贯、词集初名与流行名、师承对象。《采桑子》(群芳过后)中“西湖”的地理位置。《朝中措》(平山阑槛)开以词赠别友人的先例。掌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的写景线索与主题;《采桑子》描写西湖之“好”是在“群芳过后”;《踏莎行》(候馆梅残)描写离愁的特点;《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的创作主题;《蝶恋花》(南雁依稀)描写的情感特色。;《南歌子》(凤髻金泥带)的结构和主题。
10.王安石:苏轼评王安石为“野狐精”。《桂枝香·登临送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晏几道:字、号、“二晏”、籍贯、词集初名与流行名。黄庭坚《小山词序》称晏几道一生困于“四痴”。陈匪石称为“最凝重深厚之作”所指作品。《临江仙》(梦后楼台)的追忆特色。《阮郎归》(天边金掌)表现的疏狂意趣。
12.苏 轼:字、号、籍贯、词集名、龙榆生《东坡乐府笺》。胡寅评语。王灼评语。王国维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和韵而似原唱”。《八声甘州》(有情风)送呈对象。写作地点在黄州的作品。《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写景特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归隐的意趣。《行香子》(清夜无尘)的议论化特色。苏轼与章质夫“杨花词”的异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主线和情感的转折变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表现幽人与孤鸿的孤傲。《八声甘州》(有情风)表现归隐之愿。《江城子》(老夫聊发)以“狂”字统摄全词意趣。
13.黄庭坚:“苏门四学士”、秦七黄九、词集名。《念奴娇》(断虹霁雨)表现作者豪情逸兴。李佳评论《清平乐》(春归何处)为“寓言”。《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以描写爱情的不协调为基点。
14.李之仪:主张长短句“自有一种风格”。《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以长江之水为抒情线索。
15.秦 观:字、号、籍贯、词集名、被誉为“今代词手”,苏轼与王安石的称誉。《八六子》(倚危亭)的词心词境。《浣溪沙》(漠漠轻寒)体现出词体“细美幽约”的特点。
16.贺 铸:词集名,张耒概括其四种词风。《横塘路》(凌波不过)的创作主题。《芳心苦》(杨柳回塘)寓空灵与质实之中的写作特色。《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的艺术特色。
17.晁补之:词集名。、作有《评本朝乐章》。《摸鱼儿》(买陂塘)所描写的思想感情。
18.周邦彦:字、号、籍贯、词集名。周济《宋四家词选》以清真词为“浑化”极境。《兰陵王》(柳阴直)被称为词中的“渭城三叠”,“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为其主旨。《满庭芳》(风老莺雏)的写景特色。《苏幕遮》(燎沉香)的创作主题。《齐天乐》(绿芜凋尽)的艺术特色。《少年游》(并刀如水)描写的“别有一种姿态”。《六丑》(正单衣试酒)的创作主题。
19.曹 组:《品令》(乍寂寞)。
(三)考核知识点
1.寇 准:《踏莎行》;《踏莎行》(春色将阑)。
2.林 逋:《点绛唇》,《疏影》、《暗香》词调的来源,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首“咏春草绝调”。
3.柳 永:柳永的基本知识:原名、改名、字、别号、籍贯、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氏家法、词集名。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蝶恋花》、《望海潮》、《八声甘州》等。王国维喻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之句。《浪淘沙慢》(梦觉)的结构方式。《戚氏》词调起源、字数。《望海潮》(东南形胜)以“形胜”、“繁华”四字为通篇主旨。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的柳永词句。《雨霖铃》(寒蝉凄切)以“赋”的手法描写离别情景。《蝶恋花》(伫倚危楼)的创作主题。《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杭州的城市风物。
4.范仲淹:欧阳修称“穷塞主之词”。《苏幕遮》(碧云天)的写景特色。《渔家傲》(塞下秋来)描写边塞风情。
5.张 先:张三中、张三影。陈廷焯称张先词为“古今一大转移”。
6.晏 殊:晏殊的基本知识从:字、谥号、籍贯、词集名、“北宋倚声初祖”。被王国维喻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中境界的词句。《破阵子》(燕子来时)塑造的农家少女形象。《山亭柳》(家住西秦)描写歌妓的才艺。
7.宋 祁:刘熙载称其词为“宋初体”。
8.欧阳修:欧阳修基本知识:字、号、籍贯、词集初名与流行名、师承对象。重要作品:《采桑子》、《朝中措》(平山阑槛)、《生查子》等。《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的写景线索与主题。《踏莎行》(候馆梅残)描写离愁的特点。《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的创作主题。《蝶恋花》(南雁依稀)描写的情感特色。
9.王安石:苏轼评王安石为“野狐精”。名作《桂枝香》。
10.晏几道:关于晏几道的基本知识点:字、号、籍贯、“二晏”、“四痴”、词集初名与流行名。重要作品.《临江仙》、《阮郎归》、《鹧鸪天》、《阮郎归》等。《临江仙》(梦后楼台)的追忆特色。《阮郎归》(天边金掌)表现的疏狂意趣。
11.苏 轼:苏轼的基本知识点:、字、号、籍贯、词集名、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掌握苏轼代表作(参见教材)。胡寅评语。王灼评语。《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写景特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归隐的意趣。苏轼与章质夫“杨花词”的异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主线和情感的转折变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表现幽人与孤鸿的孤傲。《八声甘州》(有情风)表现归隐之愿。《江城子》(老夫聊发)以“狂”字统摄全词意趣。
12.黄庭坚:“苏门四学士”、“秦七黄九”、词集名。《念奴娇》(断虹霁雨)表现作者豪情逸兴。李佳评论《清平乐》(春归何处)为“寓言”。《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以描写爱情的不协调为基点。
13.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以长江之水为抒情线索。毛晋称《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直是古乐府俊语”。
14.秦 观:秦观的基本知识点:字、号、籍贯、词集名、“今代词手”。掌握重要作品《望海潮》、《满庭芳》、《鹊桥仙》、《踏莎行》、《浣溪沙》等。理解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八六子》(倚危亭)的词心词境。《浣溪沙》(漠漠轻寒)体现出词体“细美幽约”的特点。
15.贺 铸:、词集名。张耒概括其四种词风。《横塘路》(凌波不过)的创作主题。《芳心苦》(杨柳回塘)寓空灵与质实之中的写作特色。《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的艺术特色。
16.晁补之:词集名、《评本朝乐章》。《摸鱼儿》(买陂塘)所描写的思想感情。
17.周邦彦:周邦彦的基本知识点:字、号、籍贯、词集名。重要作品:《六丑》、《兰陵王》、《满庭芳》、《苏幕遮》。《兰陵王》(柳阴直)主旨。《满庭芳》(风老莺雏)的写景特色。《苏幕遮》(燎沉香)的创作主题。《齐天乐》(绿芜凋尽)的艺术特色。《少年游》(并刀如水)描写的“别有一种姿态”。《六丑》(正单衣试酒)的创作主题。
(四)考核要求
1.潘 阆
(1)识记:《潘阆咏潮图》。
(2)领会:观潮人与弄潮儿。
(3)简单应用:《酒泉子》(长忆观潮)先写观潮盛况,后写弄潮技艺。
2.寇 准
(1)识记: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2)简单应用:《踏莎行》(春色将阑)心理描写的特色;《踏莎行》(春色将阑)描写静的境界。
3.林 逋
(1)识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暗香》词调的来源、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首“咏春草绝调”。
4.柳 永
(1)识记:原名、改名、字、别号、籍贯、“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氏家法、词集名。《戚氏》词调起源、字数。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的柳永词句。《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乐章集》中能考订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2)领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喻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之句;《浪淘沙慢》(梦觉)的结构方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3)简单应用:《雨霖铃》(寒蝉凄切)以“赋”的手法描写离别情景;《蝶恋花》(伫倚危楼)的创作主题;《定风波》(自春来)塑造的有个性的思妇形象;《迷仙引》(才过笄年)的创作主题;《夜半乐》(冻云暗淡)近似一篇山水游记。
(4)综合应用:《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杭州的城市风物。
5.范仲淹
(1)识记:欧阳修称“穷塞主之词”、《剔银灯》(昨夜因看)以曹操、孙权、刘备为对象。
(2)简单应用:《苏幕遮》(碧云天)的写景特色;《渔家傲》(塞下秋来)描写边塞风情。
6.张 先
(1)识记:张三中、张三影,陈廷焯称张先词为“古今一大转移”。
(2)领会: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7.晏 殊
(1)识记:字、谥号、籍贯、词集名、“北宋倚声初祖”。
(2)领会:被王国维喻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中境界的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简单应用:《破阵子》(燕子来时)塑造的农家少女形象;《山亭柳》(家住西秦)描写歌妓的才艺。
8.宋 祁
(1)识记:刘熙载称其词为“宋初体”。
(2)领会: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9.欧阳修
(1)识记:字、号、籍贯、词集初名与流行名、师承对象、《采桑子》(群芳过后)中“西湖”的地理位置、《朝中措》(平山阑槛)开以词赠别友人的先例。
(2)领会:“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简单应用:《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的写景线索与主题;《采桑子》描写西湖之“好”是在“群芳过后”;《踏莎行》(候馆梅残)描写离愁的特点;《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的创作主题。
(4)综合应用:《蝶恋花》(南雁依稀)描写的情感特色;《南歌子》(凤髻金泥带)的结构和主题。
10.王安石
(1)识记:“故国”所指、苏轼评王安石为“野狐精”。
(2)领会: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晏几道
(1)识记:字、号、籍贯、黄庭坚《小山词序》称晏几道一生困于“四痴”、“二晏”。、词集初名与流行名、陈匪石称为“最凝重深厚之作”所指作品。
(2)领会:“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3)简单应用:《临江仙》(梦后楼台)的追忆特色;《阮郎归》(天边金掌)表现的疏狂意趣。
12.苏 轼
(1)识记:字、号、籍贯、词集名、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王国维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和韵而似原唱”,《八声甘州》(有情风)送呈对象,写作地点在黄州的作品。
(2)领会:胡寅评语、王灼评语。名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3)简单应用:《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写景特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归隐的意趣;《行香子》(清夜无尘)的议论化特色。
(4)综合应用:苏轼与章质夫“杨花词”的异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主线和情感的转折变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表现幽人与孤鸿的孤傲;《八声甘州》(有情风)表现归隐之愿;《江城子》(老夫聊发)以“狂”字统摄全词意趣。
13.黄庭坚
(1)识记: “苏门四学士”、秦七黄九、词集名、《念奴娇》(断虹霁雨)的创作地点、《定风波》(万里黔中)为次韵之作。
(2)简单应用:《念奴娇》(断虹霁雨)表现作者豪情逸兴;李佳评论《清平乐》(春归何处)为“寓言”;《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以描写爱情的不协调为基点。
14.李之仪
(1)识记:主张长短句“自有一种风格”,《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以长江之水为抒情线索。
(2)领会:毛晋称《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直是古乐府俊语”。
15.秦 观
(1)识记:字、号、籍贯、词集名,苏轼与王安石的称誉,被誉为“今代词手”。
(2)领会:“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3)简单应用:《八六子》(倚危亭)的词心词境。
(4)综合应用:《浣溪沙》(漠漠轻寒)体现出词体“细美幽约”的特点。
16.贺 铸
(1)识记:词集名、张耒概括其四种词风。
(2)领会: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简单应用:《横塘路》(凌波不过)的创作主题;《芳心苦》(杨柳回塘)寓空灵与质实之中的写作特色;《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的艺术特色。
17.晁补之
(1)识记:词集名、作有《评本朝乐章》。
(2)简单应用:《摸鱼儿》(买陂塘)所描写的思想感情。
18.周邦彦
(1)识记:字、号、籍贯。、词集名、宋代三家和词、周济《宋四家词选》以清真词为“浑化”极境。
(2)领会: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六丑》(正单衣试酒)咏写蔷薇花。;《兰陵王》(柳阴直)被称为词中的“渭城三叠”。;“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为《兰陵王》(柳阴直)主旨。
(3)简单应用:《满庭芳》(风老莺雏)的写景特色;《苏幕遮》(燎沉香)的创作主题;《齐天乐》(绿芜凋尽)的艺术特色;《少年游》(并刀如水)描写的“别有一种姿态”;《六丑》(正单衣试酒)的创作主题。
19.曹 组
(1)识记:作有《品令》(乍寂寞)。
第四编 南宋名家词
第一节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编是南宋名家词,涉及词家18位,作品47篇。通过学习需要掌握如下知识:
1.背诵一定的重要篇目。
2.理解作品。
3.掌握词家的艺术特点。
4.掌握分析词家作品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第二节 课程内容
1.朱敦儒:词集名、樵歌体。
2.李清照:号、籍贯、词集名、易安体、《词论》,“别是一家”之说。《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的词人与侍女形象。《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描写复杂的感情。《一剪梅》(红藕香残)的写情特色。《武陵春》(风住尘香)的艺术特色。《声声慢》(寻寻觅觅)“次第”写情的特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声调特点。《永遇乐》(落日熔金)以对比手法写心境变化。
3.张元干:词集名、《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及其《描写情感的变化。
4.岳 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沈际飞评其以“胆量、意见、文章”取胜。
5.朱淑真:词集名。《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表现强烈的孤独感。
6.陆 游:字、号、籍贯、词集名。、《钗头凤》(红稣手)《夜游宫》(雪晓清笳)写梦境特色。《诉衷情》(当年万里)表达情感的层次。《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表现梅花“战斗的性格”。
7.杨万里:《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写生”的特色。
8.张孝祥:词集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念奴娇》(洞庭青草)描写的物境和心境。
9.辛弃疾:字、号、籍贯、词集名、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美芹十论》和《九议》。《水龙吟》(楚天千里)写景特色。《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表现辛弃疾的特殊心境和生存状态。《祝英台近》(宝钗分)的细节描写。《清平乐》(茅檐低小)描写农家风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主要内容。《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写景的变换。《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农民式情怀。《摸鱼儿》(更能消)以比兴手法构成整体的象征意蕴。《永遇乐》(千古江山)纵论古今,近乎一篇词论。
10.陈 亮:词集名。沉郁风格。
11.刘 过:词集名。
12.姜 夔:字、号、籍贯、词集名。《点绛唇》(燕雁无心)表现作者的特殊心态。《扬州慢》(淮左名都)以古今对照写爱国感情。《暗香》(旧时月色)与《疏影》(苔枝缀玉)咏写梅花的异同。
13.史达祖:词集名。《双双燕》(过春社了)的艺术特色。
14.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所表现的复杂情感
15.吴文英:字、号、词集名、“七宝楼台”。《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的结构特征。.《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将记游、怀古、伤今融为一体。
16.王沂孙:词集名、陈廷焯所称“词坛三绝”。《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以典故表达感情。《眉妩》(渐新痕悬柳)的寄托内涵。
17.张 炎:词集名、《词源》、张孤雁、张春水等雅号。《解连环》(楚江空晚)描写孤雁之“孤”。《高阳台》(接叶巢莺)中的词人形象。
18.蒋 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以“听雨”为核心写出人生历程和心态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朱敦儒:词集名、樵歌体。
2.李清照:李清照知识点:号、籍贯、词集名、《词论》、“别是一家”、易安体。掌握重要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剪梅》(红藕香残)、《武陵春》(风住尘香)、《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的词人与侍女形象。《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描写复杂的感情。《一剪梅》(红藕香残)的写情特色。《武陵春》(风住尘香)的艺术特色。《声声慢》(寻寻觅觅)“次第”写情的特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声调特点。《永遇乐》(落日熔金)以对比手法写心境变化。
3.张元干:词集名。《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的送呈对象,及其描写情感的变化。
4.岳 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5.朱淑真:词集名。
6.陆 游:字、号、籍贯、词集名。掌握代表作:《钗头凤》(红稣手)《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诉衷情》(当年万里)等。《夜游宫》(雪晓清笳)写梦境特色。《诉衷情》(当年万里)表达情感的层次。《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表现梅花“战斗的性格”。
7.杨万里:《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写生”的特色。
8.张孝祥:词集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念奴娇》(洞庭青草)描写的物境和心境。
9.辛弃疾:辛弃疾知识点:字、号、籍贯、词集名、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重要作品:1.《水龙吟》(楚天千里)、《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祝英台近》(宝钗分)、《清平乐》(茅檐低小)、《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摸鱼儿》(更能消)、《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以比兴手法构成整体的象征意蕴。《永遇乐》(千古江山)纵论古今,近乎一篇词论。1.《水龙吟》(楚天千里)写景特色。《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表现辛弃疾的特殊心境和生存状态。《祝英台近》(宝钗分)的细节描写。《清平乐》(茅檐低小)描写农家风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主要内容。《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写景的变换。《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农民式情怀。
10.陈 亮:词集名。《水龙吟》(闹花深处)的沉郁风格。
11.刘 过:词集名。
12.姜 夔:姜夔的基本知识点:字、号、籍贯、词集名。代表作:《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点绛唇》(燕雁无心)、《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点绛唇》(燕雁无心)表现作者的特殊心态。《扬州慢》(淮左名都)以古今对照写爱国感情。《暗香》(旧时月色)与《疏影》(苔枝缀玉)咏写梅花的异同。
13.史达祖:词集名。《双双燕》(过春社了)的艺术特色。
14.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所表现的复杂情感
15.吴文英:字、号、词集名,张炎评其风格如“七宝楼台”。《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的结构特征。《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将记游、怀古、伤今融为一体。
16.王沂孙记:词集名。陈廷焯所称“词坛三绝”。《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以典故表达感情。《眉妩》(渐新痕悬柳)的寄托内涵。
17.张 炎:词集名、《词源》的作者。《解连环》(楚江空晚)描写孤雁之“孤”。《高阳台》(接叶巢莺)中的词人形象。
18.蒋 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以“听雨”为核心写出人生历程和心态变化。
(四)考核要求
1.朱敦儒
(1)识记:词集名、樵歌体。
2.李清照
(1)识记:号、籍贯、词集名、作《词论》,倡词“别是一家”之说,易安体。
(2)领会:“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简单应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的词人与侍女形象;《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描写复杂的感情;《一剪梅》(红藕香残)的写情特色;《武陵春》(风住尘香)的艺术特色;《声声慢》(寻寻觅觅)“次第”写情的特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声调特点。
(4)综合应用:《永遇乐》(落日熔金)以对比手法写心境变化。
3.张元干
(1)识记:词集名、《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的送呈对象。
(2)简单应用:《贺新郎》(梦绕神州路)描写情感的变化。
4.岳 飞
(1)识记:《满江红》及沈际飞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胆量、意见、文章”取胜。
5.朱淑真
(1)识记:词集名。
(2)简单应用:《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表现强烈的孤独感。
6.陆 游
(1)识记:字、号、籍贯、词集名,作有《钗头凤》(红稣手)
(2)简单应用:《夜游宫》(雪晓清笳)写梦境特色;《诉衷情》(当年万里)表达情感的层次。
(3)综合应用:《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表现梅花“战斗的性格”。
7.杨万里
(1)简单应用:《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写生”的特色。
8.张孝祥
(1)识记:词集名。
(2)简单应用:《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念奴娇》(洞庭青草)描写的物境和心境。
9.辛弃疾
(1)识记:字、号、籍贯、《美芹十论》和《九议》、词集名、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2)领会:“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以及被王国维喻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种境界的词句。
(3)简单应用:《水龙吟》(楚天千里)写景特色;《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表现辛弃疾的特殊心境和生存状态;《祝英台近》(宝钗分)的细节描写;《清平乐》(茅檐低小)描写农家风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主要内容;《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写景的变换;《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农民式情怀。
(4)综合应用:《摸鱼儿》(更能消)以比兴手法构成整体的象征意蕴;《永遇乐》(千古江山)纵论古今,近乎一篇词论。
10.陈 亮
(1)识记:词集名。
(2)简单应用:《水龙吟》(闹花深处)的沉郁风格。
11.刘 过
(1)识记:词集名。
(2)领会:《沁园春》(斗酒彘肩)以苏轼、白居易、林逋为典故。
12.姜 夔
(1)识记:字、号、籍贯、词集名、作《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咏蟋蟀。
(2)简单应用:《点绛唇》(燕雁无心)表现作者的特殊心态。
(3)综合应用:《扬州慢》(淮左名都)以古今对照写爱国感情;《暗香》(旧时月色)与《疏影》(苔枝缀玉)咏写梅花的异同。
13.史达祖
(1)识记:词集名。
(2)简单应用:《双双燕》(过春社了)的艺术特色。
14.刘克庄
(1)简单运用:《贺新郎》(北望神州路)所表现的复杂情感。
15.吴文英
(1)识记:字、号、词集名。
(2)领会:张炎评其风格如“七宝楼台”。
(3)简单应用:《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的结构特征;《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将记游、怀古、伤今融为一体。
16.王沂孙
(1)识记:词集名、陈廷焯所称“词坛三绝”。
(2)简单应用:《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以典故表达感情;《眉妩》(渐新痕悬柳)的寄托内涵。
17.张 炎
(1)识记:词集名、著《词源》、清初“家白石而户玉田”、张孤雁、张春水等雅号。
(2)领会:《解连环》(楚江空晚)描写孤雁之“孤”。
(3)简单应用:《高阳台》(接叶巢莺)中的词人形象。
18.蒋 捷
(1)简单应用:《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以“听雨”为核心写出人生历程和心态变化。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大纲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大纲分四编,在每一编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主要分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部分。“识记”部分的内容,要求考生能记忆和辨识;“领会”部分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其内涵,并作简要分析;“简单应用”部分的内容,要求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综合应用”部分的内容,要求考生能结合有关理论或相关作品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述。
(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大纲是《唐宋词研究》课程考生个人自学的依据,教材《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在此基础上划定了学习与考试的内容和范围,并与大纲的要求保持基本一致。自学应考生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自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在“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上认真学习,系统把握,并能融会贯通。
(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指定使用教材:《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彭玉平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参考书:《词学通论》,吴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考生要熟悉考试大纲划定的考试范围和考核目标,认真地研读指定教材《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适当参考其他书籍。大纲与教材是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命题的根据。
本课程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后三编以作品为主。对于概念要熟练掌握,对于词学理论要理解贯通,对于重点作品需要背诵。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美学特色。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应根据考试大纲划定的考试范围和考核目标,深入研究大纲与教材。指导学生记忆相关作品、概念,阐释难度较大的概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考生理解作品、分析作品上,在此基础上辅导考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运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门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
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将词体明确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是始于(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二、多项选择题
被王国维《人间词话》拟之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三种境界的词句是( )
A.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杯新月人归后。”
E. “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填空题
作为后起的声诗——词,有多种名称, 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的一种称号。
四、名词解释题
曲子
五、简答题
简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的写作特色。
六、论述题或分析题
李煌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如何通过三重对比的写作方法表达其创作主题的?